2017年中國音樂:忙碌而頗有收獲
日期:2018-01-17  發布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浏覽量:575

2017年中國音樂:忙碌而頗有收獲 

2018-01-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項筱剛

與往年一樣,對于中國音樂界而言,2017年依然是忙碌而頗有收獲的一年。無論是音樂創作與作品展演,還是音樂家紀念與音樂史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績,為世人留下了諸多可圈可點之處,也着實令人回味。

“一季”“二節”縱橫

作為曆年音樂界的重頭戲,創作與展演毫無疑問再度成為2017年度令人駐足關注的焦點。2017年音樂創作主要表現為——“大部頭”作品縱橫樂壇,具體可将其稱之為——“一季”“二節”。

“一季”即2017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作為文化部麾下國家藝術院團連續8年開展的演出季和以“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為主題的一次集中展演活動,2017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8月至10月)推出了多部大型歌劇、舞劇、舞台劇作品,如歌劇《林徽因》(金培達作曲)和《瑪納斯》(許舒亞作曲)、芭蕾舞劇《敦煌》(郭文景作曲)和舞劇《李白》(張渠作曲)、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姜瑩作曲)以及民族管弦樂《山水重慶》(趙東升作曲)等。很顯然,無論是散發着濃郁巴渝風情的《山水重慶》、“既好聽又好看”的《林徽因》、“回歸”調性音樂的《瑪納斯》,還是熔古典與流行于一爐的《敦煌》、讴歌“一帶一路”的《玄奘西行》、凸顯簡約音樂風格的《李白》,均反映出包括作曲家在内的主創人員“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主體意識已蔚然成風。

“二節”即第十五屆北京現代音樂節和第三屆中國歌劇節。作為由教育部和文化部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國家級音樂藝術盛會,北京現代音樂節于20175月迎來了她的第十五個生日,并一如既往地通過開、閉幕式音樂會,彰顯出其對傑出指揮家和優秀交響樂團的呼喚。其中,開幕式音樂會共推出了6位中外不同時代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奧利維埃·梅西安的《被遺忘的祭品——為管弦樂隊而作》、鄭陽的《遠去的桅杆——為管弦樂隊而作》、奧利弗·施内勒爾的《五行/水——為管弦樂隊而作》、葉小綱的《峨眉——為小提琴、打擊樂與樂隊而作》、杜鳴心的歌劇終場節選《冼星海在俄羅斯——為男高音、女高音與管弦樂隊而作》和詹姆斯·麥克米蘭的《挽歌——為管弦樂隊而作》,表現出以杜鳴心、葉小綱、鄭陽為代表的三代中國作曲家“欲與歐美齊驅”的無畏膽識和創作實力。而閉幕式音樂會推出的五位中外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陳丹布的《袖劍與銅甲金戈——為管弦樂隊而作》、馬丁·赫爾辛魯德的《忽現的島嶼——為弦樂隊而作》、秦文琛的《幽歌——為四十二件弦樂器而作》、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的《鋼琴與弦樂隊協奏曲》和喬·卡特的《醒悟——為管弦樂隊而作》,令人管窺到這幾位成熟作曲家于不同創作階段的真實寫照和實力呈現。

作為三年一次的國家級歌劇藝術盛會,由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歌劇節在規模和曆時(201712月至20181月)上均達到了曆屆之最,共推出了23台優秀歌劇。其中,既有《馬向陽下鄉記》(臧雲飛作曲)、《有愛才有家》(王原平作曲)、《呦呦鹿鳴》(孟衛東作曲)等現實題材作品,《松毛嶺之戀》(盧榮昱作曲)、《青春之歌》(吳小平、潘磊作曲)、《長征》(印青作曲)、《張思德》(石松作曲)等革命題材作品,也有《蔡文姬》(關峽作曲)、《楚莊王》(吳粵北作曲)、《鑒真東渡》和《拉貝日記》(均由唐建平作曲)、《辛夷公主》(郝維亞作曲)、《鹽神》(韓萬齋作曲)、《檀香刑》(李雲濤作曲)、《二泉》(杜鳴作曲)等曆史題材作品,以及《白毛女》(馬可、張魯等作曲)、《小二黑結婚》(馬可、喬谷等作曲)、《江姐》(羊鳴、姜春陽等作曲)、《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星星之火》(劫夫等作曲)、《木蘭》(關峽作曲)等經典作品的重現。此次歌劇節劇場觀衆達7萬餘人次,真正實現了“歌劇藝術的盛會,人民群衆的節日”的辦節宗旨。尤其是在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的關懷和指導下,被遴選出的相關劇目更是引起了參與此次歌劇節“一劇一評”研讨的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熱議。此外,作曲家關峽、唐建平因為各有兩部歌劇參演,從而成為此次歌劇節上備受矚目的焦點人物。

六大家并行

“六大家”即20172月至12月期間舉辦《作品專場音樂會》的郭祖榮、盛禮洪、朱踐耳、陳培勳、夏良和葉小綱6位作曲家。其中,前5位作曲家的“作品專場音樂會”被納入了中國交響樂團的“龍聲華韻”系列。這5位作曲家的作品音樂會,不論是已然駕鶴西去的陳培勳、朱踐耳(音樂會舉辦時尚健在),還是仍筆耕不辍的郭祖榮、盛禮洪和夏良,都向世人展示了他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樂隊代表作,如郭祖榮的《第四鋼琴協奏曲》、盛禮洪的《第一交響曲——海之歌》、朱踐耳的《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陳培勳的《心潮逐浪高》和夏良的《交響詩——遠山》。諸作品音樂會在凸顯作曲家們個人風格的同時,也形成了中國交響音樂創作的群體力量。

作為當下現代音樂的領軍人物之一,葉小綱于20174月至12月陸續在國内外舉辦了8場“中國故事”音樂會。其中,除了歐洲巡演的4場《“中國故事”系列音樂會》依然是重演其近年來的幾部舊作——《峨眉》《青芒果香》《悲欣之歌》《大地之歌》《錦繡天府》和《冬》,其餘4場國内作品音樂會幾乎每場皆推新作,如《中國故事——葉小綱作品音樂會》(4月)中的《序曲—樂舞》(選自交響組曲《敦煌》)、《中國故事·草原之歌——包頭交響樂團委約葉小綱新作品音樂會》(6月)中的交響詩《草原之歌》和《葉小綱第五交響樂〈魯迅〉音樂會》(9/12月)中的《魯迅》。舊作的完善和重演,新作的層出不窮,反映出葉小綱近年來“創作風格的轉變”和對“為人聲與樂隊而寫”的情有獨鐘。

向大師緻敬

2017年對于中國音樂界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北京、上海、廣東汕尾海豐、西安、武漢等地相繼舉辦了諸多大師的誕辰/逝世紀念的學術研讨會、音樂會,如“紀念葉純之先生學術研讨會”(4月)、“紀念黃翔鵬誕辰90周年暨逝世20周年學術研讨會”(5月)、“紀念陳洪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讨會”(5/11/12月)、“紀念李德倫誕辰100周年專場紀念音樂會/座談會”(6月)、“紀念周璇逝世60周年專欄”(《歌唱藝術》,10月)、“國際古琴音樂文化周——暨紀念古琴大師吳景略誕辰100周年”(12月),以及“紀念《黃鐘》創刊30周年暨第九屆音樂學術期刊研讨會”(11月)等。毫無疑問,影響最大的活動當屬“紀念陳洪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讨會”。上海、南京、廣東汕尾海豐三地此起彼伏的紀念活動,在掀起對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先驅者陳洪先生紀念高潮的同時,也反映出今天的中國音樂界對其學人精神的弘揚與繼承。

2016年相比,2017年的中國音樂創作與展演似乎更注重講好中國故事、青睐宏大叙事,紀念與研究在繼續關注主流音樂史及其代表人物的同時,開始逐步向曆史的“邊角人物”蔓延。

2018年的中國音樂令人充滿期待。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