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黨員參觀中山艦博物館征文展示
李冰珂
來到中山艦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甲午警世鐘”五個大字,在這個地方,面對黨旗宣誓時不由得想到張伯苓先生所說:念國家積弱至此,苟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立端在教育,不知當年先生可否想到百年泡桑,換了人間,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勾忘曆史,吾輩自強,接着我們看到了中山艦,中山艦艦身像三角形,外形猶如即将拔錨起航的戰艦雄踞金雞湖中,氣勢恢宏,艦身分為兩層最上層有一根長杆,上面挂有一串旗幟,由高到底排列,最高一面且在中心的就是“鐵血十八星方旗”。
重溫曆史,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我們不僅要緬懷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輩,更應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我們要堅定地傳承中國精神努力學習文化和知識開拓創新,艱苦奮鬥,把燦爛的夢想融入"中國夢”,用青春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助力續航!隻要我們一起努力,中山艦的曆史,将永遠不會重演,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一定能夠實現。
張毓航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清末(1910年)中國政府向日本人訂購的兩隻炮艦之一,竣工下水則在兩年之後,清政府已被更替為民國政府,袁世凱的北洋系掌實權,稍後的一年年初,兩艦才從日本駛入上海吳淞港,之後就是經曆了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中山艦事件,武漢會戰和日本人擊沉中山艦。
在一樓的展廳中,我看到了中山艦的具體數據,艦長62.1米,艦寬8.9米, 艦上共有6門炮,屬于當時性能較先進、火力較強的炮艦、1938年武漢保衛戰中,在巡航時突遇敵機襲擊,艦内50人陣亡,中山艦艦尾中彈、沉沒在江底。登上十草物館二樓,一眼便看見中山艦右舷的彈孔,依稀可見當時慘烈的戰鬥景象,感受到戰土們悍不畏死,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
蔡澤棋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它是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航。1912年建成下水,1913年加入中國海軍,1922年6月孫中山先生登臨該艦指揮平定陳炯明叛亂。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将永豐艦易名為中山艦。作為清朝未年進入中國海軍服役的老兵,中山艦經曆了護法運動,東征平叛。武漢保衛戰等重大戰役。可以說,中山艦見證了整個民國時期的曆史。在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在抗擊日軍的戰鬥中被日機炸沉于長江金口水城。1977年才打撈出水。2001年修複竣工,2008年5同整體過入中山艦博物館陣列廳。
郭永欽
透過中山艦,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戰争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通過紀念曆史,反思曆史,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凝聚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才不會讓曆史悲劇重演,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深刻的覺醒是衆志成城,曆史和現實充分表明: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曆史偉業的必由之路,一個團結的民族,一個團結的國家,永遠是不可戰勝的。隻要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衆志成城、敢于鬥争、善于鬥争,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挑戰,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楊梓賢
走進博物館,巨大的中山艦坐落其中,還有一尊巨大的中山先生的銅像矗立在旁,從講解中,我了解到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一艘鋼木結構的軍艦,它是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艦,它服役26年,親曆了影響中國的各個重大曆史事件,它見證了孫中山先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百折不撓、奮鬥不息的革命精神,展現了中山艦抗日英烈為祖國捐軀,鐵血悲歌的英雄氣概。在二樓與三樓,我看到了中山艦打撈出水的各類文物展出的有銘牌标志、艦載設施、生活用品,武器裝備四大類型文物,它們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山艦在各個曆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社會活動及該艦官兵們的精神面貌。
來源 | 計科院黨務小組
撰文 | 支部黨員
排版 | 張潔
圖片 | 張潔
指導老師 | 鄧暢 鄧萌
- 上一篇:永利學生第一黨支部召開九月組織生活會
- 下一篇:永利學生支部開展六月主題黨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