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2019年10月31日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日期:2019-10-31  發布人: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浏覽量:733

習近平20191031日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曆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産物,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統一的成果,凝結着黨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在幾千年的曆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餘補不足的平等觀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标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這些思想中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馬克思對我國古代農民起義提出的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革命口号有過敏銳的觀察。他說,“中國社會主義之于歐洲社會主義,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一樣”。

中國在人類發展史上曾經長期處于領先地位,自古以來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縣制度、土地制度、稅賦制度、科舉制度、監察制度、軍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為周邊國家和民族所學習和模仿。進入近代以後,封建統治腐朽無能,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導緻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機。面對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為改變中國前途命運,開始探尋新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嘗試了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制度模式,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隻有在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找到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根據地創建人民政權,探索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為新中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積累了寶貴經驗。奪取全國政權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制定《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确定了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建立了國家政權組織體系。我們黨進而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确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使當代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

總起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鬥、接力探索、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我們必須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

看一個制度好不好、優越不優越,要從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評判和把握。鄧小平同志1980年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說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這三條來檢驗2014年,我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也說過: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衆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争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我們黨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開拓正确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建設有效制度有機統一起來,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及時把成功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就借鑒吸收了蘇聯的許多有益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極大解放和增強了社會活力。

科學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一大區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把社會主義看作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實踐過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的黨和人民浴血奮鬥多年,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這個制度還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壞,但是無論如何,社會主義制度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将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這是資本主義所絕對不可能做到的。”40多年的改革開放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顯示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自我完善能力。可以預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必将在國際競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較優勢,展現出更為旺盛的生機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豐富的實踐成果。“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管不管用、有沒有效,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迹。一是經濟快速發展奇迹。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二是社會長期穩定奇迹。我國長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可以說,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除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外,沒有任何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在這樣短的曆史時期内創造出我國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這樣的奇迹。

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黨成立後黨中央機關長期駐紮上海。上海要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切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奮勇争先、走在前列。

收藏本頁